饲料成本上涨物流不畅,奶牛养殖业资金链承压
随着疫情得到控制,乳品消费市场回暖,上游牧场原奶降价、排队喷粉的问题有所缓解。但对天津奶农徐亮(化名)来说,新的问题又摆在眼前:饲料成本整体增长10%,运费上涨且司机难寻,资金紧张导致饲料账期被迫延长……种种成本上涨,让牧场仍难以走出经营困难的境地。
有机构调查显示,受疫情影响,近七成奶牛养殖场表示饲料价格有所上涨,价格上涨的因素中,物流排在第一位。为应对成本上涨,不少牧场采取了泌乳牛提前干奶、成母牛加快淘汰等举措。对于牧场面临的资金困难,下游乳企主动提供资金支持,帮助奶农缩短账期、降低成本。
牧场饲料价格普涨
2月28日至3月5日,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对全国16个省区市的128家奶牛养殖场调研显示,48.4%的牧场出现了饲料等投入品供应不足问题。由于供给减少与运输成本上升等,69.5%的养殖场表示饲料等投入品的价格有所增长。
据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了解,目前奶牛养殖成本整体上涨了10%-15%左右,主要原因包括牧场防疫费用、人工成本、饲料运输费用上涨等。
天津一家奶牛养殖场负责人徐亮告诉新京报记者,奶牛成品饲料里主要包含豆粕、玉米、菜粕、棉粕等大宗原料,草料则会用到苜蓿、燕麦草、青贮等。由于疫情导致饲料厂开工不足、运费上涨等,目前奶牛饲料成本整体上涨了10%左右。另一方面,受国际贸易摩擦影响,去年进口苜蓿草价格从2200元/吨一路涨到3300元/吨,后来下降到2800元/吨左右,“3月9日我去进货,又涨到3000元/吨了。”
现代牧业常务副总裁孙玉刚向新京报记者证实,疫情初期,饲料加工厂大多数原材料受流通以及开工率不足影响,存在供应偏紧的状态。目前情况已经得到缓解,但很多原料价格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对此,公司已通过调整优化配方结构来化解短期价格上涨带来的压力,各项工作已逐步恢复正常。
物流配送成关键诱因
乳业上游杂志《荷斯坦》豆明认为,当前饲料价格上涨、供应不足的最大因素在物流环节,而非供应源头,国内国外饲料都是如此。“如受疫情影响,中国出海船只少了,能够把进口饲料运回国内的集装箱也就少了。”
这一现象得到多位奶农的证实。徐亮称,尽管2月17日以后全国高速免收通行费,但由于疫情风险及异地往返均需隔离14天,出一次车相当于搭上平时几倍的时间成本,因此很多司机不愿意出车,进而导致饲料运输成本上涨了20%左右。“原本我们到港口拉饲料,一吨运费差不多是五六十元,现在出100块钱都不好找车。”
“现在是车不好找,运费也不受控制。”河北奶农王震宇(化名)告诉新京报记者,原本一车20吨的饲料从山东滨州拉到德州武城,运费在八九十元左右。“我年后拉了两次料,第一次花了120元,当时我感觉在疫情期间已经很便宜了。第二次我出价150元没找到司机,后来出到180元才有车愿意跑。”
针对如何加快奶牛养殖业恢复与发展的问题,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在上述调研报告中建议,要加快消除运输与用工等方面的问题,恢复奶牛养殖业正常生产经营秩序,保障原料奶运输与饲料等生产物资供应的通畅,着力解决饲料、兽药、粪污处理等上下游关联企业的复工生产。
账期延长推高成本压力
当下,乳制品消费尚未完全恢复,不仅让下游乳企面临销售下降、打折促销、消化库存、亏损喷粉等问题,也让上游牧场卖奶难、奶价降的处境无法得到根本解决。这也导致饲料购买账期延长,加剧了中小牧场的资金压力。
上述调研报告显示,受奶价下降、投入成本上升等问题影响,养殖场出现较大损失。如果按照2019年末存栏量计算,疫情导致养殖场的头均损失额达到476元。调研中74.2%的养殖场表示面临资金周转困难,且牧场规模越小问题越突出。
位于张家口察北管理区的向东牧场负责人袁向东告诉新京报记者,受疫情带来的资金短缺影响,他原本计划延长账期来采购棉籽和豆粕,而这意味着饲料成本将间接多出2万余元。河北奶农王震宇(化名)也面临账期延长问题。“按以前跟饲料厂签的合同,我们的账期是一个月,但我们有些钱拿去喷粉了,只能先跟饲料厂赊账,后期再找机会卖掉大包粉变现。”
而在解决资金问题上,多数奶农反映从银行贷款“很难”,这也与上述调研结果相符。数据显示,受疫情影响增加负债的养殖场中,有82.2%是通过向亲友借款、民间借贷或拖欠供应商款项等方式应对资金问题,反映了当前金融供给的不足。
为帮助牧场解决资金链问题,不少下游乳企已经行动起来。疫情发生后不足50天内,伊利已经为上游牧场和奶农提供融资6.7亿元,全年预计将达到50亿元。蒙牛则计划在今年3月-5月发放30亿元短期免息资金,首笔10亿元已于3月6日全部发放到合作牧场手中,以帮助牧场缩短饲草料采购账期,降低采购成本,节省贷款利息,而向东牧场就是受益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