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互联网 产经 创投 区块链 金融 生活 家电 汽车 电商 科技 商业 游戏
首页 金融 正文

多路资金进入, 重大区域战略获金融政策力挺

2020-11-17 11:13   来源: 互联网    浏览次数:5271

加强对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探索区域联合信贷、多元化融资服务等配套措施


该国的主要区域发展战略带来了更多的财政政策支持。近年来,广东、香港、澳门、北京、天津、河北等多个重点地区继续受益于金融政策。他们探索了区域联合信贷、多元化融资支持和高水平跨境金融服务,为区域产业的转型和发展、基础设施连通性和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提供了动力。据记者介绍,支持区域重大发展的金融政策将继续出台。其中,本地及外币综合跨境资金池业务预计会在粤港澳大湾区及其他地方试行,以进一步促进区内跨境资金流动,并形成一个高标准的开放试验场。


最近,中国银监会副主席黄宏在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论坛上表示,为了巩固和进一步增强大湾区的创新优势,银监会将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如新显示器、新一代通信技术、5G、移动互联网、生物医药等)的金融支持。" 支持银行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鼓励保险机构创新和发展科技保险,支持保险资金投向科技企业风险投资基金,不断拓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渠道。


目前,一些重点地区正着力于制造业的转型和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地区的扩张,加大创新支持力度。例如,广州在制定 2020 年的主要发展目标时,提出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加值提高到该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 25% 左右。此外,长三角 16 家领先的量子信息技术和通信企业签署了建设长三角量子通信科技创新中心和产业集群高地的协议。


业内人士指出,随着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稳步推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提出了多元化的融资需求。中国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刘连戈撰文指出,重点区域新兴产业的发展转型,对我国现有以银行信贷为主的融资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间接融资渠道对新兴产业的理解,认知和支持有待提高,单一信贷产品供给难以满足多元化融资需求。另一方面,新兴产业发展强调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往往具有高风险和不确定性,需要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提供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

image.png


在多元化融资支持方面,上海证券交易所资本市场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基地最近正式投入运作。据报道,该基地致力于更好地推动企业在湾区上市,发行固定收益产品,响应粤港澳高科技企业和战略性新兴工业企业的需要,促进大湾地区克庄金融生态的形成,促进粤港澳产业转型升级。


同时,根据区域发展战略部署,重点地区将加强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领域的综合布局,刺激对金融服务的大规模和差异化需求,如到 2025 年长三角地区 5G 建设的统一布局,长江三角洲 5G 网络覆盖率达到 80% 等,目前基于信贷和地方商业银行分行的融资模式将难以满足区域基础设施的融资需求,迫切需要整合区域金融资源,提高金融机构的融资支持能力。


在这方面,各地区都在努力探索区域联合信贷机制。北京将探索在京津冀自由贸易区建立联合信用机制,完善京津冀一体化信用体系。


四川和重庆财政局签署了 "成都、重庆双城经济圈建设合作谅解备忘录",帮助建立西部金融中心,探索建立联合信贷机制,支持成都和重庆银行向双城经济圈范围内的企业提供信贷和贷款。此前发布的 " 关于深化实施长三角生态绿色综合开发示范区金融支持政策,推动首个跨区域联合信贷试点,根据企业融资的实际需要组织和批准总信贷额度,实现信贷资源的跨区域配置。


他说:" 金融机构纷纷涌入,继续增加重点地区的布局。交通银行最近发布了 2020 年第三季度报告,据三角省长称,粤港澳大湾区、北京、天津和河北三大地区客户贷款比去年底增加了 2823.52 亿元,占集团新增贷款的 55%。农业银行表示,多年来,农业银行对粤港澳大湾区的信贷发放增长率一直高于全行的平均增长率,湾区的 1340 个项目已纳入主要的管理项目银行,新经济的主要客户已纳入名单分配差异化政策,给予重点支持。


推动高水平开放是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跨境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近日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人民银行和外汇局正在进一步完善本外币跨境资金池试点业务方案,以便利跨境资金流动。待方案成熟后,准备在粤港澳大湾区试点。数据显示,跨境人民币结算正不断支持粤港澳实体经济相关涉外业务的稳步发展。截至 8 月底,粤港澳跨境人民币结算累计超过 16 万亿元,人民币已成为粤港澳跨境收支的第二大结算货币。"。


金融附加 "的主要区域战略对促进我国高质量的经济发展非常重要,有利于区域间金融要素的顺畅流动,提高资源的空间配置效率,进一步开放国内循环,促进双周期模式的构建和完善。"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研究员范若英。




责任编辑:萤莹香草钟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