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互联网 产经 创投 区块链 金融 生活 家电 汽车 电商 科技 商业 游戏
首页 电商 正文

谁是继苹果之后的下一个"2万亿美元"?亚马逊紧随其后。

2020-08-21 17:43   来源: 互联网    浏览次数:642

苹果的股价在当地时间8月19日飙升至每股468美元以上,成为世界上第一家市值超过2万亿美元的公司。然而,苹果的股价并没有一直保持在高位。经过当天下午的轻微震荡,苹果以每股462.83美元收盘价收盘,市值跌至2万亿至1.98万亿美元以下。


但对苹果来说,即使它短暂突破了2万亿美元,这个信号也是不言而喻的。CNBC表示,这2万亿美元的突破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象征性的迹象,但它证明了首席执行官库克向苹果转变的成功。就苹果高达33%的价格回报率而言,投资者现在开始将苹果视为一家软件公司。关于支撑股价和其他问题的因素,"北京商报"记者联系了苹果,但尚未得到回复。


尽管苹果的市值在3月份的崩盘中跌至1万亿美元以下,但苹果的整体势头足以支撑"凶猛"一词。2018年8月2日,苹果成为全球第一家市值超过1万亿美元的科技公司,而当时受到华尔街许多分析师青睐的亚马逊(Amazon)位居第二,市值略高于8800亿美元。


6月份,苹果的市值再次突破1.5万亿美元,当时分析师预测,苹果可能成为未来几年内第一家市值达到2万亿美元的公司。但令外界惊讶的是,苹果花了不到两个月时间,从1.5万亿美元增至2万亿美元。


还有另一条线索,即沙特阿美公司的上市一度将苹果的市值掌握在苹果手中。在苹果市值超过1.5万亿美元之际,沙特阿美也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公司。但7月31日,苹果股价飙升逾10%,市值达到1.82万亿美元,直接超过沙特阿美,并重新获得全球最大市值的地位。


疯狂科技股


无论是积极因素还是资本市场投机,苹果的市值终于达到了一个新的高点,在苹果的领导下,美国科技股也越来越高。包括苹果在内的美国五大科技巨头最近在市场上表现良好。亚马逊的市值已达到1.63万亿美元,仅次于苹果(Apple),微软的市值已达到1.59万亿美元,与亚马逊的市值相差无几。相比之下,谷歌的母公司Alphabet的市值约为1万亿美元,而Facebook的市值超过7 000亿美元。


因此,关注谁将是下一家突破2万亿美元市值的公司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你知道,两年前,人们在关注谁会是第一个跳过1万亿美元市值大关的人时,亚马逊是一个热门选择。在苹果率先突破这一关口后,科技巨头们也掀起了一波冲刺浪潮,与"万亿"俱乐部作对。两年后,亚马逊昨日回归,但冲刺的目标变成了"2万亿美元俱乐部"。


至于接下来的2万亿美元,竞争的焦点很可能是云计算。据杨说,亚马逊曾经是一家电子商务公司,现在主要从事云计算业务,在云计算中,收入来源占亚马逊收入的很大一部分,并创造了大量利润。随着整个5G、AI行业的成熟,云计算的需求必然会越来越旺盛。微软的云计算现在落后于亚马逊,紧随其后的是谷歌。我们应该知道,云计算和云计算产业链的前景非常广阔,可以扩展到各种行业,包括传统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准确的客户获取等。


当科技股开始争夺新目标时,一个更明显的特征也浮出水面--科技股似乎是美国股市的中坚力量。在标普500指数(S&P 500)和Na指数触及创纪录高点一天后,苹果(Apple)的市值创下新高。在外部世界,除了美联储大幅放水和宽松刺激之外,美国股市的上涨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少数科技股的强劲上涨--重量级股票。


道琼斯指数(DowJones Index)显示,标准普尔500指数(S&P 500)前五大科技股占总市值的比例超过23%,而前10大公司的总市值占该指数总市值的近30%,为至少40年来的最高水平。8月中旬,苹果占标准普尔500指数(S&P 500)的6.5%,打破了35年前IBM 6.4%的纪录,成为标准普尔500指数40年来最具影响力的组成部分。


因此,美国虹桥信托投资集团(BTIG)的看涨华尔街人士和首席股票及衍生品策略师胡利安·伊曼纽尔(JulianEmanuel)警告称,美国市场最大的赢家可能已经陷入泡沫之中,并建议投资者考虑减少对大型科技股的敞口。"唐达杰还表示,科技股的风险必须存在。目前,美国股市的波动还没有完全结束,整个西方国家的GDP都在下降,经济基本面丑陋,消费紧缩,股市溢价如此之高,从常识上来说是难以解释的。现在可以确认泡沫的存在,但还没有达到终点,毕竟目前的资本市场并没有发出危险的信号,反向操作的现象并不多见。


然而,杨世华提到,从整体环境看,科技股是热门股,从长远看,也是整个行业未来数字化发展的基石,而美国科技股的保护是非常明显的,华为和TikTok的剥离可以看到美国的保护趋势,从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角度来看,科技股的潜力也很大,包括专利技术和核心组件的主导地位。



责任编辑:无量渡口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